文/张翔
刚进腊月,朋友圈的年味就浓了起来。父亲转载富有新时代气息的春联集锦;母亲收藏诸多美食新法欲要露一手;朋友晒幸福婚礼图,一场又一场年末喜庆正在延续……而我数着日子唱着,“小孩小孩你别馋,过了腊八就是年。小孩小孩你别馋,哩哩拉拉二十三……”盼着腊八节和一碗腊八粥,越盼越想念腊八粥的家乡味道。
在故乡老家,流传着关于腊八粥的家乡神话故事。古时候,腊七晚上,衣衫褴褛的男人和女人带着四个孩子突然出现在村庙里,看样子是逃荒的却不讨饭,而是像神仙无声地盘坐在那里。乡里人都好奇地观望,不知所措。族长和村中的几位掌事者商议决定,明是腊八,咱们喝粥过年,不能让他们在这里挨饿受冷。于是东家人端来一碗小米,西家人捧来一捧黄豆,南家人扛来一捆柴火,北家人抱来几床被窝……一时间,大家伙齐心协力为他们取火搭窝,支锅煮粥,便离开村庙,生怕他们有被施舍的羞耻负担。腊八清晨,人没了,庙里却多了一堆五谷杂粮和六尊如同昨晚六人的泥像,惟妙惟肖、活灵活现。人说,这是神仙显灵了,视察民情又将恩惠留给我们,众人纷纷虔诚地跪地叩谢以祈求平安。从此以后,每逢腊八家家户户集资出力在村庙中煮腊八粥施于众人,告慰神灵并感恩在神灵的庇护下家乡风调雨顺和平平安安。
而今,村庙旧址盖起来现代化学校,施粥习俗已被送材送粥取代。特别到了腊月,家里妇女们特爱串门子去送材。你家送他家一碗红豆,他家送她家一把红枣,他家送你家一捧高粱……慢慢集齐腊八粥食材。因“材”通“财”,若是谁家腊八粥食材样数多,说明谁家收到财越多,祝福越多,过得越好。
煮腊八粥是很费时的,是个慢功夫,但母亲总是很有耐心和热情。腊七夜里,将花生、黄豆、红豆等分别泡在一个个碗里,红枣、大米、小米主料等淘洗干净放在锅沿边,备好生火的麦秸秆和干柴。朦胧明时,厨房里就忙活起来了。先在锅里添两瓢井水,烧温水清锅,再舀出废水重新添加井水,然后依次加入泡好的食材和主料,待锅烧开后将灶膛内的火势减弱,一边小火慢煮,一边用长勺轻轻搅匀,时间就慢慢地溜走了。当浓浓的粥香味在屋院里弥漫开来,寒冷阻挡不了一颗吃货的心,嗅着这馋人的味道快速起床。母亲早已盛好多碗热腾腾的腊八粥,嘱咐我们小孩先给家中长辈和左邻右舍送粥,端起这烫人又诱人的一大碗腊八粥小心翼翼地走去,又火急火燎跑回家。捧起一碗就着几碟酸甜爽口的腌菜,“吸溜、吸溜”地喝起来。母亲总打笑说:“慢着点,慢着点。喝粥,要忆苦思甜,要清清肠刮刮肚,等着过个好年。”而我们却顾不了母亲的说词,一口一口地将腊八粥的味道喝进胃里,温暖心窝;喝进记忆里,慰藉心灵。
胃知乡愁。腊八未到,那先打开味蕾的记忆,在思乡的情绪里喝一碗腊八粥,将乡愁化解在浓稠的腊八粥里,再哼唱起:“二十三,糖瓜沾;二十四,扫房日;二十五,买豆腐;二十六,切块肉……”盼望着回家过年。